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的太监明朝太监等级 明朝太监等级从低到高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尚衣监尚衣监,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皇帝所用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袜。直殿监直殿监,明宦官官署名。
2、例如规定太监更高是四品官衔(在清朝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述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被授到这一品级的太监也不出100人。
3、例如,更高的太监是四平官衔(清代,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平官衔,分为五级、六级、九级,但被授予这一级别的太监不超过100人)。
4、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
5、但是毕竟也是两百多年的朝廷了,所以清朝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太监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总管太监、首领太监、御前太监、殿上太监和杂役太监。可以说到了明朝够了品级的才是太监,而在清朝,凡是后宫的都是太监。
6、明朝宦官的更高职位只有有两个,分别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前者只是代替皇帝朱批,充当皇帝秘书,后者只是是掌管大印。如果太监能够身兼秉笔和掌印太监两职位,那他就是皇帝。比如魏忠贤。
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满腹经纶,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之一代专权太监。
郑和(1371~1435)世称三保太监。云南人。初事燕王,从燕王起兵反朝有功,累升为太监。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中,计二十八年,历事三朝,先后七次率舰队通使“西洋”。
怀恩,山东高密人,父官太仆寺卿,因罪牵连被抄家。恩年幼被宫为小太监,赐名怀恩。身遭 *** ,还要“怀恩”!成化帝时,掌司礼监。时大太监汪直督理西厂。
除了擅长鼓琴,戴义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尤以楷书见长,技法高超,据说与有“明朝王羲之”之称的沈度不相上下。
郑和(1371-1433),世称三宝太监。因靖难之役有功,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升任内官监太监。云南昆阳人,自幼有谋略,从侍朱棣。
尚膳监尚膳监有掌印及提督光禄太监、总理,下设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房等厂监工等员,掌皇帝及宫廷膳食及筵宴等事。神宫监神宫监,是明宦官官署名。设置洪武十年:十二监之一有掌印太监主官。
副统管太监六品8人首领太监八品使监43人笔贴式太监八品侍监只有敬事房才有太监没有品级人数不定===太监的品阶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例如,更高的太监是四平官衔(清代,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平官衔,分为五级、六级、九级,但被授予这一级别的太监不超过100人)。
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司礼监秉笔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除了握有批红的权力外,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一般还兼任提督东厂。
陈矩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得在宦官云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陈矩只守着“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八个字,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仅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被人称之为“佛”。
王振王振,男,明朝蔚州人士,(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满腹经纶,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之一代专权太监。
明朝出名的太监有刘瑾、魏忠贤、郑和、汪直、王振、冯保等。
郑和(1371~1435)世称三保太监。云南人。初事燕王,从燕王起兵反朝有功,累升为太监。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中,计二十八年,历事三朝,先后七次率舰队通使“西洋”。
我们以时间顺序来总结一下大明王朝那些曾经呼风唤雨的太监们,看看他们曾经的过往与辉煌。由于篇幅所致,这里我们仅举出五名大明王朝太监为例。他们依次是:郑和,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之一位:郑和。
一,刘瑾,正德朝权宦,时人叫他为立皇帝刘瑾,本命谈瑾,汉族人,陕西兴平人。刘瑾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留,之后净身进宫当上太监,此后换姓刘。
李莲英李莲英在清官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信的贴身太监,也是有清一代品位更高、权势更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
曹吉祥(?~1461年),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在英宗登基之前,即入宫为宦,已有家室,净身原因不详。曹吉祥入宫当宦官后一直在王振手下,依附于这个权倾当朝的大宦官。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