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感培养(适合6-8岁)双手抛接球:用不同高度和方向抛球,练习手眼协调。地面滚球:绕身体滚球或与伙伴互滚,增强控球感。指尖转球:短时间练习手指对球的控制。 运球训练 原地运球:单手/双手交替,强调手指发力(非手掌)。移动运球:绕桩、折线运球,逐步加入变向(如“之字形”练习)。
蹲起:脚跟不要着地,不停地上下蹲起,要持之以恒的练习,每天3次,每次20分钟,如果体能允许的话,可以尝试10分钟“蹲跳”(一般第一次过后腿脚都会发麻无力,慎用)。
没有器材,没有球场,也可以进行篮球运球练习。练习运球可通过原地运球、分组练习,练好篮球基本功,对打篮球技术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篮球运球时,要注意身体姿势、手臂动作、球的落点及手脚的协调配合。
针对篮球运动的健身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腰腹力量训练 仰卧起坐:快起慢下,每组20个,进行三组,以增强腹部肌肉力量。 腰部力量训练:躺在床上,腰部以下放平并让他人压住,头部着地,然后猛地抬起至*点停12秒后慢慢落下,每组20个,进行三组,以锻炼腰部肌肉。
上肢力量训练 本计划分为三个连续的训练日循环。每周进行两次,两个循环之间休息一天。以下是训练日A中的上肢训练内容:- 环绕肩关节慢跑 - 动态提膝 - 大腿内侧及臀部肌肉动态拉伸 - 转髋跳 - 高抬腿 - 原地收腹跳 - 后踢跑 每个动作持续60秒,间隔休息10秒。
1、首先训练的是手对球的感觉,也叫做球感。双手相互传球练习,双手放在胸前,用手指部分来回的进行传球训练。原地运球练习,身体做一个向前跨步的动作,中心放在腰间上半身微微向前,然后单手做原地运球,两只手轮流交换进行训练。
2、寒假篮球训练计划来啦! 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强哦!球感训练:双手传球:就像和小伙伴玩传球游戏一样,不过这次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双手玩。
3、训练时间*选择在早晨,因为此时人体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最为充沛。一天的训练时间建议控制在三个小时左右,这样的安排既能保证训练效果,又能避免过度疲劳。在训练过程中,记得要适时地休息,不要过于拼命。尽管一天训练时间不能过长,但也不要因为休息而让训练时间变得零碎,这样反而会影响训练效果。
4、训练计划方面,每天安排半小时的热身运动(跑、压腿),接下来50-60分钟专注于脚步练习,30分钟的运球练习,最后30分钟进行专项练习。力量和素质练习每隔一天进行一次。如果水平较高,建议到有篮球队的高中跟队一起训练。这将有助于提升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希望这份寒假篮球训练计划对你有所帮助。
5、寒假即将来临,我打算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的篮球技术。首先,我计划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起床后先做一些热身运动,以确保身体能够适应接下来的训练。接着,我会进行三公里的慢跑,这有助于提高我的体能和耐力。慢跑结束后,我会进行腿部力量的训练,比如深蹲和蛙跳,以增强腿部的力量和爆发力。
一个提升篮球基本功的6周训练计划如下:第1周:基础体能训练 跑步:每天跑步30分钟,以提高心肺功能。 弹跳训练:进行深蹲、跳箱等训练,增强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 拉伸:每天全身拉伸,增加关节柔韧性。第2周:运球技巧训练 运球基本功:每天练习基本运球,熟练掌握各种运球技巧。
跑步:增强队员耐力与心肺功能,每天进行定时晨跑或间歇训练。 力量训练:通过深蹲、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训练提升队员全身力量。技能训练 投篮训练:定点投篮、跳投、运球投篮等,确保队员掌握各种投篮技巧。 运球训练:基础运球、变向运球、过人技巧等,提高队员运球能力。
热身训练 目的:预防运动伤害,提高身体灵活性。 内容:包括慢跑、拉伸、关节活动等,确保全身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预热。 单手左右运球 动作:弯腰,两腿前右手运球100下,再换左手运球100下。 目的:提升单手控制球的能力,增强球感。
小学生篮球规划措施怎么写如下:指导思想 球队将以全民健身纲要为宗旨,积极开展好训练与比赛工作,以抓实效,促团结为核心,进一步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逐步形成我们篮球队的打法与特色,使球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充分的加强。
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学习篮球技能,提高体育欣赏能力,发展学生手臂力量及身体协调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评价,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小学篮球训练计划 教学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知道一些简单的篮球规则。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发展跑、运、传、接、投等基本动作技能。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要点:熟悉篮球的基本动作技能,弘扬个性。教学要求:进一步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
对小学不同年段目标设计的把握 (1)从身体发展目标上来看,小球类教学基本是同质项目的螺旋上升,即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主要是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素质和奔跑能力。低年级学生运动能力较差且不均衡,通过活动逐步改善,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在练习负荷、强度、难度上应逐步提高要求。